個人簡介
向志海副教授,博士生導師,1975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辦公室:清華大學蒙民偉科技大樓N617房間
電話(傳真):010-62796873
Email: xiangzhihai@tsinghua.edu.cn
郵編: 100084
教育背景
1993年9月 – 1997年7月 重慶大學工程力學系和計算機系修讀本科學業。獲工程力學學士學位、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士學位。
1997年9月 – 2002年6月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修讀研究生學業,獲固體力學碩士學位和固體力學博士學位。
工作履歷
2000年10月 – 2001年9月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結構工程系合作研究
2002年9月 – 2004年8月 法國特魯瓦科技大學工業工程系博士后。
2004年9月 – 2005年12月 澳門所有娛樂官方網站鏈工程力學系講師。
2007年1月 – 2007年2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土木系Tan Chin Tuan訪問學者。
2005年12月至今 澳門所有娛樂官方網站鏈工程力學系副教授。
學術兼職
國際華人計算力學學會理事
北京力學會計算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力學學會產學研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全國鍋爐壓力容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Inverse Problem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雜志編委
研究領域
固體力學中的反問題、Willis方程、壓力容器分析設計
研究概況
1. 基于測點優化布置的參數識別算法。已用于多座橋梁的損傷檢測和健康監測、隧道開挖過程中巖土參數的辨識,以及人體組織生理狀態下剛度參數的辨識。
2. 敲擊掃描式損傷檢測方法。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輛敲擊掃描式橋梁檢測車,可以在不中斷交通的情況下快速進行橋梁損傷檢測。
3. Willis方程。證明存在初應力梯度時,精確的線彈性力學方程將呈現出Willis方程的形式。從而推廣了經典線彈性力學方程,使之能更加精確地適用于非均勻介質。
4. 壓力容器分析設計。開發了一套大型油罐浮頂的設計軟件,發展了大開孔率熱擠壓三通極限分析設計方法。參與壓力容器設計標準的編制。
獎勵與榮譽
1. 2016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2. 2016年中國交建科學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3. 2014年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4. 2013年中國交建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5. 2012年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6. 2012年清華大學SRT優秀項目一等獎
學術成果
1. 發表學術期刊論文60余篇,近期發表的代表性論文有:
[1] RW Yao, ZH Xiang, One dimensional Willis-form equations can retain time synchronization under spatial transform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in press,https://doi.org/10.1016/j.ijsolstr.2017.12.032).
[2] RW Yao, HX Gao, YX Sun, XD Yuan, ZH Xiang, An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the one-dimensional static Willis-form eq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134(1), 2018: 283-292.
[3] ZH Xiang, RW Yao, Realizing the Willis equations with pre-stresse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87(1), 2016: 1-6.
[4] RW Yao, L Du, L Zhu, ZH Xiang, C Chen, B Hou, F Feng, An inverse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the in vivo material parameters of female pelvic floor muscles using MRI data.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58(3), 2015: 305-308.
[5] ZH Xiang, The form-invariance of wave equations without requiring a priori relations between field variables. 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57(12), 2014: 2285–2296.
2. 文集
[1] ZH Xiang, QH Lu. Elasto-dynamic damage evaluation of bridges. Chapter 19 of Handbook of Damage Mechanics, Springer, 2015, 589-618.
[2] ZH Xiang. Two approaches to reduce the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errors. In: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Applied Inverse Problems, YF Wang, AG Yagola, CC Yang ed., De Gruyter, 2012.
[3] ZH Xiang, G Swoboda, ZZ Cen.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unneling .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unnelling, G Beer ed., Springer-Verlag, 2003.
3. 知識產權
授權中國發明專利:ZL 2009 1 0083772.5、ZL 2010 1 0194235.0、ZL 2010 8 0020956.8、ZL 201210584811.1、ZL 201210585937.0、ZL 201210584785.2、ZL 201410128747.5
授權美國發明專利:U.S. PATENT 9,31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