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華歷史上的航空工程系
清華大學創建航空學科源于1934年,當時在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設立了動力工程組、機械制造工程組和航空工程組。航空工程組是我國最早創辦的航空工程專業,“注重于飛機之制造,發動機之裝卸、試驗及比較等,均施與充分之訓練”,在四年級學生中挑選有志于航空工程的成績優良生作為學員。1935年冬由空氣動力學大師馮·卡門教授推薦,聘請了美國教授華騰多夫(F.L.Wattendorf)博士擔任航空講座教授,同時籌備推進航空研究事業,開始了教學和研究工作。
1934至1935年間,由王士倬教授主持設計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航空風洞。
1936年,“國立清華大學航空研究所成立”,顧毓秀先生任所長,莊前鼎教授任副所長,同年清華航空館建成。期間,由馮桂連、張捷遷設計及制造了中國第一架滑翔機,殷文友、張捷遷設計了單翼教練機。航空工程系成立前后培養了一批批優秀人才,許多人在國內外航空航天科技界和教育界發揮了重要作用。航空工程系建系前,航空工程組先后有3屆畢業生共30人。
1938年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成立之時,各國航空事業突飛猛進,也正值日本侵略者妄圖亡我中華。航空工程系的成立,對發展我國航空事業、培養航空人才,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建系后,1939年至1946年有8屆畢業生共126人。其間于1940年,還承辦了試飛員訓練班,“學員必須具備精練的飛行技術,在熟習航空工程學識后,方可勝任試飛的職務?!睂W員均系航校的高材生,其中有在昆明擊落第一架日機的“飛將軍”?!昂笠驍橙饲秩朐侥?,昆明空襲頻仍,故未繼續舉辦?!?/p>
抗日戰爭勝利后,清華大學于1946年回遷北京復校。在北京重建后的航空工程系由王德榮教授任系主任,并聘任錢學森、顧培慕、寧幌、陸士嘉、沈元、屠守鍔、丁履德、王宏基等為專職教授(錢學森教授因在國外未能應聘到校)。
新中國成立后,在1951年5月全國第一次高校院系調整時,將廈門大學、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的航空系并入,成立了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院長為沈元;同時,學校又建成新航空館。后來根據中央關于加快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和周恩來總理提出的要辦專業航空院校的指示,在1952年全國第二次高校院系調整時,中央決定將清華大學航空工程學院調出,與四川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的航空系合并,新組建成立北京航空學院(即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工程力學系的歷史沿革
1957年初,為了適應經濟與國防建設的需要,培養新興科學技術中有關力學及計算數學方面的專業人才,在錢學森先生的倡導下,成立了工程力學研究班,錢偉長教授為首任班主任,郭永懷教授和杜慶華教授為副班主任。工程力學研究班共辦了3屆,畢業生323人,其中大多數成為了我國力學學科教學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為了滿足日益發展的國防與國民經濟對力學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對高質量力學教師的要求,1958年7月3日,清華大學1957~1958年度第七次校務行政擴大會議決議,成立工程力學數學系。設立流體力學、固體力學和計算數學三個專業,相應建立了三個專業教研組,學制為六年。
工程力學數學系是以數學、物理、力學等基礎學科為基礎,研究技術科學理論,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解決工程設計提出的問題,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又紅又專的力學和計算數學人才。
1960年5月,學??紤]到技術科學的共同性質、促進航空航天項目的進展,又將動力機械系的工程熱物理專業調整到工程力學數學系(注:工程熱物理專業的前身為1955年成立于動力系的工業熱工專業。1957年春學校決定停辦工業熱工專業,并改為成立面向軍工服務的熱物理專業,代號410。1958年2月熱物理教研組在動力系館正式成立。)。1961年根據國家的需要成立了固體力學專業、一般力學專門化。這時的工程力學數學系有四個專業和一個專門化;有五個專業教研組即610,620,630,640與650教研組和六個實驗室。后來取消了代號,相應地稱為流體力學、固體力學、計算數學、工程熱物理和一般力學五個教研組。
“文革”期間,從1969起先后分別將計算數學調整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和應用數學系;一般力學調整到精密儀器系,工程力學數學系改名為工程力學系。直到1978年,一般力學又調回到工程力學系。在1972-1976年期間,先后招收了5屆工農兵學員共計363人。
1977年恢復高考招生制度。工程力學系流體力學、固體力學和工程熱物理專業恢復招收本科生,學制五年。同年開始規模招收碩士研究生,學制2-3年。
1980年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專業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2年基礎課委員會中的理論力學和材料力學兩個教研組與工程力學系合并,從此工程力學系又承擔起全校力學課程的教學任務。
1983年為更好的開展科學研究工作,成立了工程力學研究所;工程熱物理專業與熱能工程系聯合成立熱能工程與工程熱物理研究所。
1985年從科學發展和社會需要出發,將流體力學和固體力學專業合并為工程力學專業。為進一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和高科技對力學人才的要求,從1990年起,確定在本科招生中,力學系的專業改寫為,工程力學(工程力學與計算機應用)及工程熱物理(熱科學、熱能技術與控制)兩個專業。主要培養力學及其相關的工程設計、新技術開發以及高新技術相結合的工程力學,工程熱物理和計算機應用人才。
到1991年,全系設有七個教研組,設有包括六個研究室的工程力學研究所,還有地震波勘探開發研究所,以及有裝備了現代化設備的十個實驗室和計算機室。固體力學、工程熱物理被評為全國重點學科。
1993年破壞力學實驗室成為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
1996年力學學科被首批批準按一級學科行使學位授予權。
1998年全面實行本科-碩士統籌培養計劃,當年力學系有41名同學納入本碩貫通培養計劃。工程熱物理專業獲得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與熱能系共建)。
1999年逸夫技術科學樓建成,工程力學系遷入,教學和實驗條件獲得了極大改善;實行了系管教學,將教研組改為研究所,相繼成立了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熱物理、工程動力學研究所。國家教委開放研究實驗室“破壞力學實驗室”更名為“破壞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9年更名為應用力學實驗室。在全國首批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評選中,力學系有兩篇博士論文入選。
2001年在教育部重點學科的評估工作中,固體力學列一級學科(力學)第一,流體力學列二級學科第一、一級學科第六,工程熱物理專業(與熱能系共建)列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第一。與華南理工大學和北京工業大學三校聯合組建"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2年增設國防定向的“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招收21名國防定向生;
2003年與熱能系共建‘煤的清潔燃燒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03年成立了“傳熱與能源利用”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3、澳門所有娛樂官方網站鏈的成立
為適應我國對航天航空領域高素質人才培養和戰略高技術發展的迫切需求,進一步集成并發揮我校多學科綜合優勢,以整體性、高水平的航天航空科學技術研究為結合點,全面帶動各相關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經過長期醞釀和精心籌備,2004年5月18日,澳門所有娛樂官方網站鏈(簡稱學院)成立,恢復航空航天系,工程力學系從機械工程學院劃轉澳門所有娛樂官方網站鏈,清華大學宇航技術中心掛靠學院管理。
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設5個研究所,分別是工程動力學研究所、飛行器設計研究所、人機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推進與動力技術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術研究所;工程力學系下設4個研究所,分別是固體力學研究所、流體力學研究所、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工程力學系的本科生招生與培養改為“工程力學與航天航空工程”。
清華大學宇航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宇航中心”)于1998年9月成立。學校賦予宇航中心的任務是:開展航天技術、空間技術包括小衛星、深空探測器、航天器的研究開發,逐步成為我國宇航技術研究開發的重要基地和學術中心。
十多年來,宇航中心通過有效整合學校相關院系的資源,成功地組織實施了“清華-1”微小衛星、“納星-1”納型衛星、“臨近空間網絡”原理實驗系統等重要工程項目,參與了“繞月探測”、“載人航天”等重大專項及若干重大裝備型號研制工作,在LDPC編碼、電子偵察、星座通信、航天員醫學監護等部分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要突破,鍛煉了一支由年輕學術帶頭人/骨干、工程師組成的研究隊伍,建立了固定資產超過3000萬元的研究基地,初步具備了承接并組織實施航天航空領域較大型工程項目的能力,呈現了較為強勁的發展勢頭。
2006年成立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
2007年11月19日,經校務會議討論,決定將澳門所有娛樂官方網站鏈的航空航天系更名為航空宇航工程系,簡稱航空系。工程動力學研究所行政體制劃入航空宇航工程系,學科建設依托力學學科。
學院依托航天航空的大背景制定了全院統一的教學計劃?,F在學院擁有力學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下設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動力學與控制、飛行器力學與工程方向)和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下設工程熱物理方向),以及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和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其中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熱物理三個二級學科均為國家重點學科。2006年全國一級學科評估,學院力學學科以99分高居力學學科榜首,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與熱能系合建)名列該學科第二。